比996更狠的饺子式加班,团队为何没有人抱怨饺子导演,而全网都在心疼而非声讨?

比996更狠的饺子式加班,团队为何没有人抱怨饺子导演,而全网都在心疼而非声讨?插图

当《哪吒2》以137亿票房震撼全球时,导演饺子透露,团队曾连续五年加班至凌晨五点,这种工作强度远超“996”,却未引发舆论对“压榨员工”的声讨,反而收获全网理解。

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,撕开了当代职场最隐秘的撕裂——我们痛恨“被迫996”,却可能拥抱“自虐式奋斗”

饺子团队的“无怨无悔”,恰是一面照见工作本质的镜子:当劳动被赋予意义,苦难便成了朝圣之路。

意义的赋权:从“生存需求”到“自我实现”。

饺子团队的加班文化,本质是一场马斯洛需求层级的跃迁实验。

创造性劳动的天然引力,人类对创造性工作存在本能渴望。

饺子团队将《哪吒2》视为“中国动画里程碑”,这种集体使命感超越了生理疲劳。

当特效师为申公豹的毛发特效死磕两个月时,他们对抗的不是工时,而是技术极限,这种挑战带来的成就感远非重复性劳动可比。

比996更狠的饺子式加班,团队为何没有人抱怨饺子导演,而全网都在心疼而非声讨?插图

价值认同的闭环,团队成员深知自己的名字将与中国动画史绑定。饺子曾因严格逼走特效师,但该员工跳槽后仍坚持完成同一任务——这种“被选中”的荣耀感,让痛苦升华为职业信仰。

据说有个动画师,为了设计敖丙变身镜头,在动作捕捉室泡了半个月。

最后成片里那个镜头只有1.3秒,但人家拿着这段去法国昂西动画节演讲,现在欧洲工作室都在学他的粒子特效技术。

这种职业成就感,可比帮电商平台多卖几个亿来得带劲。

行业稀缺性的加持,在国产动画人才断层严重的背景下,参与《哪吒》系列意味着跻身行业金字塔尖。这种“不可替代性”赋予工作稀缺价值,使加班成为阶级跃迁的筹码。

他们团队骨干现在出门聊合作,名片上都印着“《哪吒》系列联合创始人”,这身份溢价可比大厂P8值钱多了。

比996更狠的饺子式加班,团队为何没有人抱怨饺子导演,而全网都在心疼而非声讨?插图

与普通“996”相比,饺子团队的加班具备清晰的因果链:痛苦—突破—成就—行业地位。

而多数企业的“996”则陷入“痛苦—重复—贬值—焦虑”的死循环。

回报的辩证法:金钱、成长与情感补偿。

饺子团队的“无怨”,建立在三重回报机制之上。

经济回报的诚意:饺子不会亏待团队,虽未透露具体薪资,但《哪吒2》137亿票房的商业成功,必然带来分红、奖金等实质激励。

据说饺子团队做完《哪吒2》直接给核心成员在成都分房子。不是那种绑定十年卖身契的福利房,是真金白银的项目分红。

相比之下,许多“996”企业,连加班费都拒绝支付。

比996更狠的饺子式加班,团队为何没有人抱怨饺子导演,而全网都在心疼而非声讨?插图

能力成长的确定性,饺子1600人团队在五年间攻克了多项动画技术难题。

这种“硬技能”积累,使成员即便离开也能获得高薪职位(如跳槽特效师的案例)。

而普通“996”员工,往往被困在琐碎、重复事务中,技能停滞,得到的只是颈椎增生、腰间盘突出,还有35岁的裁员

情感价值的灌注,饺子多次公开感谢团队,并将成功归功于集体。

这种“被看见”的尊重,与现实中领导将功劳据为己有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。

更关键的是,饺子自身经历——母亲支持其啃老三年追梦——让他深谙情感支持的重要性,从而在团队中复刻了这种包容文化

比996更狠的饺子式加班,团队为何没有人抱怨饺子导演,而全网都在心疼而非声讨?插图

权力关系的重构:从“被迫服从”到“主动共谋”。

饺子团队的凝聚力,源于对传统职场权力结构的颠覆。

团队成员与导演,共享“打造国漫巅峰”的愿景。这种目标共同体消解了“老板—员工”的对立,加班不再是自上而下的压迫,而是平行奔赴的约定。

饺子从分镜到配音亲力亲为,以专业能力赢得团队信服。当领导既是管理者又是技术领袖时,指令更容易被接纳为“专业建议”而非“权力命令”。

虽然有员工因强度过高想跳槽,但饺子团队未出现大规模离职潮。这是因为行业地位赋予成员“随时离开”的底气,而留下成为自主选择,而非生存所迫。

反观普通“996”,员工往往因房贷、育儿等压力被迫忍受,这种“别无选择”的困境才是怨气的根源。

比996更狠的饺子式加班,团队为何没有人抱怨饺子导演,而全网都在心疼而非声讨?插图

社会的镜像:我们为何默许“饺子式加班”?

公众对饺子团队的宽容,暴露了集体潜意识中的价值排序。

成果正义的妥协,当《哪吒2》成为文化现象,其商业成功与艺术成就成“结果正确”,过程的艰辛便被合理化。

正如网友所言:“如果我的加班能改变行业,我也愿意”。

英雄叙事的蛊惑,饺子“黑眼圈导演”的形象,与乔布斯“偏执狂”人设异曲同工。

社会崇拜“殉道者”,将自我剥削美化为“工匠精神”,这种叙事掩盖了系统性风险——不是每个团队都能成为饺子

阶级跃迁的幻觉,在寒门难出贵子的当下,《哪吒2》的成功被视为“努力就能逆袭”的证明。

团队成员的付出被解读为“攀登精英阶梯”的必要代价,而非资本剥削。

比996更狠的饺子式加班,团队为何没有人抱怨饺子导演,而全网都在心疼而非声讨?插图

危险的边界:当“自愿”成为新的剥削话术饺子团队的个案不应被浪漫化,它潜藏着职场文化的深层危机。

行业标准的扭曲,动画界将饺子团队视为标杆,可能导致“不过度加班=不敬业”的畸形认知。

若行业普遍效仿,人才流失与创作枯竭将不可避免。

个体健康的代价,饺子“面容憔悴”的照片与员工“想跳槽”的吐槽,暗示高强度工作已逼近生理极限。

当“意义”成为剥削的遮羞布,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将被进一步忽视。

社会公平的消解,只有极少数团队能获得《哪吒2》级别的资源与关注。

对于大多数劳动者,“用爱发电”只会沦为老板PUA的话术,可能会加剧阶层固化。

饺子团队的故事,是一则关于工作伦理的现代寓言。它证明:当劳动被赋予意义、尊严与回报,人类愿意为之燃烧自我;但当这些条件缺失时,任何形式的“奋斗”都是暴力。

社会的真正进步,不在于歌颂少数“自愿受苦者”,而在于让每个劳动者都能在保障健康与尊严的前提下,找到工作的意义。

正如一位网友的犀利评论:“我们理解饺子团队,是因为他们真的在造火箭;而老板让我996,只是为了让他多买一辆保时捷。

比996更狠的饺子式加班,团队为何没有人抱怨饺子导演,而全网都在心疼而非声讨?插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