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3岁,不工作好像真的不会死

你好呀,我是菇凉。
2017年,我在一家地产媒体做编辑。我们部门有5个人,我算是领导口头认可的“小组长”,手里有4个组员。
因为领导的这份“重视”,我成了部门的万能替补。同事不愿意去的采访,我总是第一个上。节假日大家不想参加的活动,我也都自愿顶上。
我没日没夜地加班,心甘情愿地付出。可笑的是,那年部门唯一的涨薪名额,领导给了我的组员,对方工资比我多好几百。
我鼓起勇气找领导沟通,她先是肯定了我这些年的努力,说我的业绩大家都有目共睹,然后承诺尾牙一定会补偿我。
我一直等呀等,满怀期待地等待尾牙的到来。那天,确实有“惊喜”,公司针对我们部门,专门设置了“优秀员工颁奖”环节。
但结果是,得奖的不是我,而是那个涨薪的组员。
我的眼泪控制不住地往下掉,感觉自己就是一个笑话。那些为了赶稿熬过的夜,为了专题加过的班,那一瞬间都变得毫无意义。
我忽然意识到,在职场里,努力并不是什么重要的筹码,也许站队、讨好才是关键。为了工作牺牲自我,反倒可笑至极。
33岁,不工作好像真的不会死插图

01.放下工作后,我多了一些快乐

在组员领奖那一刻,我就决定不继续待在公司了。领导的做法,分明就是逼我离开,我再待下去,也没啥意思。
按照公司的流程,提交辞职申请后,要等1个月才能走人。这一个月,我不再强迫自己,而是学着“放下工作”
先澄清下,这里并不是说“不工作”,而是把“自我”从工作中剥离出来。
我开始拒绝不合理的工作要求,也不再凡事答应,没有底线的妥协。
以前我是一个事业心很重的人,总觉得要拼命干、拼命卷,才能证明自我价值,所以会为了写稿,放弃所有的休息和娱乐。
哪怕是周末,也不过是换个地方加班。过去这些年,我被工作捆绑着,活得特别累。
但那一个月,早晨我不再为了赶车匆匆忙忙,而是慢悠悠地和家人一起吃早餐,偶尔也会去跑跑步,感受清晨的阳光。
下班后,我不再带着疲惫的身心去处理工作,而是约上三五好友一起看电影、聊天,或者就在家里安静地读一本书。
我发现,我好像对加薪、尾牙的事情没那么耿耿于怀了。原来,真正让人疲惫的,不是工作的本身,而是我们把它看得太重。 

02.放下工作后,我重新定义了成功

世俗的成功里,有很多关键词,诸如升职、加薪、买房、买车…我曾经深陷其中,所以才会对工作有这么深的执念。
2022年失业后,我突然就顿悟了。金钱名利,虽然能带来短暂快乐,可一旦被这种成功的标准束缚,长久下来只会疲惫不堪。
我现在,应该是大多数人眼中的“失败者”吧:年过30,没有一份体面的工作,也没有稳定的收入,每日为柴米油盐奔波着。
但我渴求的,早就不是高薪工作、亮眼的办公室,而是我能持续发现内心的需求,能按照自己的节奏去探索、成长。
我所期盼的,是一种真正的自由。我不会再为工作迎合他人,不会再为别人的期待委屈自己,不会再轻易被外界的声音左右。
我遵循自己的成长规律,不再妄想“揠苗助长”。
在只能写30元稿子时,我就认真把30元的稿子写好,但当3000元的约稿找我时,我也会拥有试错的勇气。
不管起点如何,不论现状怎样,每往前一步都是“我的成功”。

03.写在最后

自由职业这几年,我也有了一些小成绩:
写一篇商稿就有上千块,接一篇小红书推广也有两三千,这1年还和一些企业达成合作,拿下了不少代运营、长期供稿的活,也能保障基础温饱。
但说实话,我一直在留意合适的工作机会。毕竟,平台的算法、市场的需求,读者兴趣,都是我无法控制的风险。
写这篇文,是想告诉大家,不管干哪一行,都别忘了不要让工作完全定义自己,它只是生活的一部分。
从前我在职场,被排挤过,被针对过,如今我做自媒体,有过数据低谷,也有过0收入。可现在,不一样活得好好的。
受委屈了,咱们就换份工作;觉得不公平了,咱们就再争取一下;线下做不下去了,那就试试线上;哪怕是暂时的失业,也无法决定成败。
人生没有死胡同,哪来那么多无解?大多数困惑,都是当局者迷。
最后,送给大家一段很有力量的话:
“常常熬不住的时候,也想找个靠山靠一下,可怎么找都会发现,有的山长满荆棘,有的山全是野兽,所以你应该是自己的那座山。”
 我生来本就是高山。

文章作者:邓菇凉文章

来源:公众号(是菇凉吖)